时间:2017-03-30
来源:科研处 作者:胡雅静 来源:科研处
松尾恒一教授为“国音讲坛”(第90期)作题为《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的中国文化——以唐代宫廷乐舞为中心》的讲座
时间:2017-03-30
来源:科研处 作者:胡雅静 来源:科研处
2017年3月28日,中国音乐学院“国音讲坛”第90期学术活动在主楼207教室举行。来自日本东京的学者松尾恒一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作为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的中国文化——以唐代宫廷乐舞为中心》的学术讲座。讲座由科研处副处长、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秘书长王萃主持,中心秘书处徐铭担任现场翻译。
松尾恒一教授毕业于日本国学院大学,就职于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同时兼任日本千叶大学、法政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日本仪式文艺史及东亚民俗学。本次讲座中,松尾恒一教授首先介绍了日本音乐的起源——“神乐”。这是日本音乐最开始的部分,也是最开始有文字记载的音乐形式,它起源于日本天照大神一位女性的神灵,在跳舞中会将木桶当作乐器敲击伴奏,达到与神灵的沟通。日本音乐真正的源头是隋唐时期向中国学习而发展起来的宫廷音乐及大众普及的寺院音乐。他生动地讲了中国文化通过海路传向日本的过程,以及当时日本人来中国“取经”路上的艰辛。
接下来,松尾恒一教授讲述了隋唐宫廷音乐、舞蹈、佛教仪式传入日本的过程。他引用中国古代文献《隋书》中的记载,介绍了隋唐时期“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以及日本将中国的宫廷音乐及佛教音乐学习、融合,加之本国因素,发展为两者结合的日本音乐文化。这些艺术形式在当今日本保存完好,如《兰陵王》这样的剧目现在依然会上演。
松尾恒一教授同时介绍了琵琶、三弦传入日本的历史。他借助现存日本的图画《信西古乐图》、《游女歌舞图》等,为师生们展现了当时琵琶、三弦在日本表演的情况。他讲到,琵琶传到日本后,大大发展了日本的说唱艺术,在日本有专门使用琵琶进行表演的盲目流浪艺人——琵琶法师。日本用猫皮做的三弦与中国的蛇皮三弦不同,但在日本形成了一种新的曲艺形式——“说经节”,并进一步发展成了日本木偶戏的表演形式——“文乐”。
最后,松尾恒一教授谈到:音乐的研究不只是关注具体的歌曲内容及音乐形式,还要站在全球化的视野下探究其发展历程,并且需要促进跨学科间的互动。他一再强调日本文化的形成受中国文化影响之深。最后他提出了在对本民族文化、全球文化的认识之外,面对世界和平友好该做些什么的思考。
本次讲座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讲座结束后,我校博士生导师刘勇教授、青年教师徐天祥、博士后林立策以及在场同学与松尾恒一教授进行了交流,讲座给师生在音乐研究中许多新的启发与思路。